欢迎您 亲爱的书友,请 登录/注册
热门搜索: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历史小说 > 大唐神相
第五十一回 大树倒猢狲涣散 国事危奸佞横生
作者:星汉灿烂876 | 时间:2021-07-23 12:00 | 字数:7298 字

1

大唐前宰相陈希烈,本是宋州(治今河南商丘南)人,在大唐朝廷里,以博学多智,富有才干学问而著称。

天宝五年(746年)四月,至十三年(754年)八月,陈希烈一直担任着大唐帝国的左宰相,历时八年零五个月。

陈希烈于书无所不览,尤精玄学。

开元年间,陈希烈常在皇宫之中,讲授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等典籍,很受李隆基的信任。

陈希烈累迁官职,至秘书省监。后来,陈希烈接替张九龄,判集贤院事。

李隆基凡有撰述,必经陈希烈之手润色。

那时,右相李林甫,揣摩李隆基的心理,知道皇帝陛下特别眷待陈希烈,而陈希烈又易于控制。

李林甫于是上书李隆基,推荐陈希烈,担任大唐宰相。

李隆基认为十分合适,很爽快地同意了。陈希烈担任宰相以后,所受的宠遇与宠信,和李林甫差不多相等了。

宰相李林甫死后,左相陈希烈为国舅杨国忠所嫉,受到了宰相杨国忠的排挤。

天宝十三年(754年)八月,京师长安雨水蔓延,江河暴涨,水灾十分严重,受灾官吏百姓很多。

李隆基非常不满,借水灾之故,罢掉了陈希烈的知政事职务,明升暗降,任命陈希烈担任太子太师。

陈希烈被杨国忠排挤,失掉皇帝的恩宠和信任,丢掉左宰相一职,心颇怏怏不乐,时常与亲属好友私下抱怨道:

“诸君,陛下是非不分,妄称公正;任人唯亲,妄称公平;卸责罪下,妄称贤明。”

2

张均、张垍、张埱等张氏家族兄弟,都是东京洛阳人。他们三兄弟,都是前宰相张说之子。

张垍是李隆基的女婿,娶李隆基的女儿宁亲公主为妻,拜为驸马都尉,深受李隆基的信任。

李隆基任命张垍,担任翰林学士,负责起草文书章奏,侍奉在皇帝身边。

李隆基还特别下旨,允许女婿张垍,可以在禁中,设置内宅,以便张垍夫妻,能够时常与皇帝以及皇亲国戚亲近。

李隆基对自己的女婿张垍,可说是恩宠备至,赏赐给张垍的珍玩宝物,不可胜数。

那时,张垍的长兄张均,亦供奉翰林院。张均却没有机会,得到李隆基如此大度的赏赐,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。

而张垍常以皇帝所赐,在大哥张均的面前显摆,更加令大哥张均心生嫉妒之心,时常颇不高兴。

一次,张垍拿出皇帝的赏赐,在大哥张均面前炫耀。张均更加心态失衡,阴沉沉地笑着,对兄弟张垍冷嘲热讽说道:

“二弟啊,这是泰山赐与女婿的,不是天子赐与学士的啊!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?”

张垍无言以对,只好讪讪地敷衍大哥张均几句,不再沾沾自喜地自我吹嘘炫耀了。

3

天宝十二年(753年)岁末,李隆基大驾光临,驾幸女婿张垍的内宅。

李隆基亲自去看望自己的女儿宁亲公主和女婿张垍的一家人,给予了女婿张垍夫妻莫大的面子。

酒足饭饱之后,李隆基与张垍,翁婿二人,悠闲地坐在堂屋中,闲聊起来。

不知不觉中,李隆基就与女婿张垍,摆谈起了朝廷当前的政事,以及朝廷人事变动的问题来。

李隆基突然提起了左相陈希烈辞相的事情,于是就征求张垍的意见道:

“孩子啊,你知道吗?希烈爱卿,多次请求,辞去朝廷的重要机务。

朕欲在朝臣中,选择一个能够代替希烈爱卿的人选。爱婿识人颇多,爱婿以为,谁人最合适啊?”

张垍一时没有准备,错愕无语,没有想到,谁最适合担任这个重要的职务。张垍也就没有来得及回答,皇帝老丈人的询问。

李隆基见女婿张垍不语,当即自言自语地说道:

“朕一向自诩,有知人之明。朕以为,没有谁人,能比朕的爱婿,更恰当的啊!”

张垍闻言大喜,急忙降阶陈谢,跪谢皇帝对自己的隆恩。

4

不想,李隆基准备任命张垍为相这件事,却又另起波澜,让张垍的希望彻底落空。

杨国忠听说李隆基,准备任命自己的女婿张垍为相一事以后,深恶痛绝,心里大为不满,对部属抱怨道:

“张垍是太子一伙,是太子的贴心豆瓣。这样重要的职位,怎么能够落入以张垍兄弟为代表的太子一伙的手里呢?我一定要想法阻止,不让张垍的希望实现。”

杨国忠于是想方设法,阻挠李隆基,任命张垍为相。

等到陈希烈罢相之事已经最终确定,杨国忠就向李隆基进言说道:

“陛下,臣听说,君王治理天下,当以天下为公,任人唯贤,不宜任人唯亲,被人诟病!

张垍大人,才干卓越,当然是合适的宰相人选。

只是臣私下里担心,恐怕臣下们,会在暗中议论,说张垍大人为相,是因为张垍是陛下东床快婿的关系,让英明的陛下蒙上任人唯亲的恶名!”

“爱卿所言有理!朕不够用因私,而坏了国事规矩!爱卿以为,谁人更加合适呢?”李隆基认为有理,赞同道。

杨国忠于是举荐韦见素道:

“陛下:

臣以为,韦见素大人清正廉洁,很有学问,品行高洁,适宜接替陈希烈的宰相职位。请陛下斟酌决断。”

李隆基思量再三,同意了杨国忠的建议,下旨道:

“卿言甚善!韦见素大人,的确有宰相的度量和才干,足以辅佐朕躬。”

李隆基遂下旨道:

“国忠领旨,兹任命韦见素担任左相,协助国忠处理朝廷政事。希望你们竭尽忠诚,为国效力,不要让朕失望。”

张垍得到消息,拜相的希望最终落空,心里十分失望,对皇帝老丈人的出尔反尔的行径,大生不满,私下与自己的大哥张均、小弟张埱等兄弟说道:

“大哥,小弟啊,陛下年老昏聩,不守言诺,出尔反尔。对待皇亲国戚,亲疏有别,崇信国舅,而忽悠臣婿,令人怨恨。”

大哥张均也感叹道:“哎,陛下年老,一心宠信杨家兄妹,处事开始糊涂,厚此薄彼,对待皇亲国戚不够公正,令人叹息。”

不久发生的一件事,更加深了张均、张垍、张埱三兄弟,对李隆基的不满怨恨的情绪。

5

天宝十三年(754年)正月初三,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入京,朝见皇帝。

其时,安禄山立下了击破奚部落、契丹部落的功勋,尤受李隆基的宠信。

右相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关系,这时已经恶化。杨国忠遂在李隆基的面前,竭力声言安禄山必反。

杨国忠多次向李隆基进谏道:

“陛下啊,如果你不相信,臣指责安禄山反叛的话语,就请试召安禄山,入朝看看。

臣料想,安禄山图谋不轨,心里一定十分畏惧。他是断然不敢来京师冒险的。”

哪知阴险狡诈的安禄山,早已经从自己的亲信吉温处,知道了事情内情。

李隆基召见安禄山的旨意一发出,安禄山闻命即至,杨国忠顿时无言以对。

正月初四,安禄山前往温泉圣地华清宫,拜见皇帝。安禄山涕泣流泪,控诉杨国忠的诬陷说:

“陛下啊,臣本是胡人,为陛下所宠爱信任。臣一直感激涕零,决心以死报恩。

但因为臣与宰相政见不合,而为宰相所嫉妒。臣死无日矣,请陛下怜悯。”

李隆基听了安禄山的哀诉以后,相信安禄山的申诉,对安禄山十分同情。

李隆基特别赏赐安禄山巨万的财物,以安抚、慰劳安禄山,对安禄山更加亲信。

李隆基也没有简单听信杨国忠奏言,指责安禄山必反之语。

可是,太子李亨,不久也上奏父皇道:

“陛下,臣儿认为,安禄山权倾天下,其志不凡。而他獐目鼠眼,必有狼子野心。如果野心膨胀,尾大不掉,久后必成朝廷大患。请父皇一定小心,防备安禄山。”

李隆基亦不听从太子的建言。

安禄山眼见自己,所受皇帝的恩宠,并没有消减,就以退为进,顺势请求皇帝,希望回朝,担任朝廷的同平章事(宰相),以让皇帝放心。

李隆基同意,立即下令中书拟议,并令太常卿翰林待诏张垍,负责起草任命宰相的制书。

李隆基准备发布正式诏令,任命安禄山为同平章事。

6

杨国忠得到消息,大为恐慌,对自己的僚属杨宝等人说道:

“安禄山不过是一个喜欢谄媚陛下的卑鄙小人,一向与国忠不睦,国忠羞与为伍。

国忠怎么能够让安禄山这样的奸佞小人得志,担任宰相,掌控朝廷大权,为非作歹,违法乱纪,祸乱社稷,给我们凭空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呢?”

僚属杨宝等人深以为然,献计说道:

“宰相大人言之有理。安禄山目不识丁,不过是一个蛮夷之辈,一介武夫而已,岂能够与我们这些士大夫为伍呢?

宰相大人深受陛下信任,只有陛下能够决定安禄山的命运。大人何不向陛下指明这一点呢?”

杨国忠大为欣赏,赞同道:“杨大人此言甚善。国忠领教了,多谢多谢!”

杨国忠遂立即连夜进宫,试探李隆基的内心想法,向李隆基进言献计道:

“陛下啊:

臣私下以为,任命禄山为相不妥。

安禄山诚然立下了军功,应该大力奖赏才是。问题是,禄山不过是一介武夫,目不识丁,才疏学浅,并没有担任宰相重任的学识和才华,怎么能够担任大唐宰相这个要职呢?

臣私下担任,若皇帝的制命一行,臣恐怕四夷蛮族,都会因此而轻视大唐,说大唐朝廷,朝中无人啊!”

李隆基认真想了想,认同杨国忠的看法说道:

“爱卿言之有理!多谢爱卿提醒。中华文明,享誉海外,我们不能被蛮夷之辈看清,认为大唐朝中,没有贤才士大夫,担任宰相重任。”

李隆基摇摆起来,就立即下旨道:“就依国忠所言,取消禄山的宰相任命,另行任用。”

安禄山早就希望担任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宰相,得知消息,当然是大为失望不满,私下对御史中丞吉温等人抱怨说道:

“吉大人,圣上年老,不能够坚持自己的英明决断,被奸佞误导,令人怅恨不已啊!”

李隆基任命安禄山为相的举动,出尔反尔,反复无常,自觉心中有愧,总觉得有些对不起安禄山,想方设法弥补。

正月十日,李隆基特别恩宠,加授安禄山品级最高的左仆射,并赐安禄山一子,为三品官,一子为四品官。

安禄山了解李隆基的心理,遂上书请求李隆基,让他兼领闲厩、陇右群牧使。

李隆基先前拒绝了安禄山担任宰相的请求,如今不愿再让安禄山心怀怨恨。

李隆基于是决定,用官职平衡去一下安禄山失望的心理,给安禄山一些补偿。

正月二十五日,李隆基接受安禄山的请求,任命安禄山为闲厩、陇右群牧使。

安禄山尝到了甜头,再次得寸进尺,又请求兼任群牧总监。李隆基依然不愿意拒绝。

正月二十七日,李隆基又再次下旨,任命安禄山,兼知群牧总监事职务。

安禄山欲报答御史中丞吉温的亲近恩德,遂奏请李隆基,请求任命御史中丞吉温,为武部侍郎,充闲厩副使。

李隆基都一一答应了。

经历这些事情,安禄山越发看透了李隆基的心思,常常对武部侍郎吉温说道:

“吉大人,陛下被国舅蒙蔽,日渐昏聩,不能够如当年那样,信任禄山了。圣上对待禄山,是既怕又防,心存疑惧,禄山怎么能够不明白呢?”

武部侍郎吉温赞同说道:

“群牧总监大人英明,情况的确如此。奸佞当政,贤人不兴。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既然圣上受到奸佞播弄,不再对大人推心置腹,信任备至,大人还是小心谨慎,多加防备为是。”

安禄山赞扬吉温道:

“多谢吉大人的善言提醒,禄山感激不尽。”

经历拜相受挫之事,安禄山非常失望,也更加识透了李隆基君臣提防自己的心思和大唐朝廷的虚实,预谋自保反叛之心,也开始变得更加强烈。

于是,安禄山欲以恩宠,去奖赏、收买自己的部下将士,要他们效忠自己。

天宝十三年(754年)二月二十三日,安禄山再次入京,朝见皇帝,向李隆基奏请说:

“陛下:臣所部将士讨奚、契丹、九姓及同罗等,功勋甚多。乞不限常格,超资加赏。

请求陛下,允许仍写告身,付于臣军,授与将士。”

李隆基十分爽快地答应了:

“爱卿所言甚善,奖赏分明,有功必赏,是治国要诀,就依爱卿所奏。”

于是,安禄山部下将领,担任将军者,有五百余人,担任中郎将者,有二千余人。

三月一日,安禄山朝见皇帝完毕,辞归范阳,李隆基亲解御衣,赏赐给他。

安禄山接受以后,又惊又喜。安禄山恐怕杨国忠,会上奏皇帝,挽留自己在京,遂疾驱出潼关。

安禄山乘船沿黄河而下,他命船夫执绳板立于岸边,十五里一换,昼夜兼行,一日数百里,过郡县都不下船。

为了表示对安禄山信任不疑,凡有告安禄山反者,李隆基皆命令缚送范阳,叫安禄山去亲自处置。

于是,大唐朝廷臣民,几乎人人皆知,安禄山要反,但都畏惧安禄山的报复,无人敢向皇帝告知。

7

就在这年三月,安禄山准备还镇之时,李隆基特命中官高力士,于浐坡(长乐坡)行宫设宴,为安禄山饯行。

高力士为安禄山饯行回来以后,李隆基急忙询问高力士,安禄山的表现道:

“爱卿啊,朕这样厚待禄山,禄山快意吗?”

高力士一脸不快,直言不讳地禀告李隆基道:

“陛下啊,臣观禄山,深心郁郁不快,似乎很不高兴啊!一定是因为禄山知道陛下,想任命他为宰相,却又半途中止,没有那样做的缘故啊!”

李隆基听后,很不高兴,对高力士说道:

“朕一番好意,想不到却弄巧成拙,坏了大事。朕任命禄山为相此事,只是与国忠商议探讨,并没有形成定论,也无外人知道。禄山怎么会知道朕的想法呢?

朕将立即召见国忠,以禄山此事,去责问国忠。”

杨国忠接旨,不知道何事,很快前往皇宫,去拜见李隆基。

看见李隆基愠怒的样子,杨国忠忐忑不安,心里惶惶不安,心惊胆战,不知道李隆基为什么不高兴。

李隆基十分生气,等杨国忠站稳,当即怒气冲冲地质问杨国忠道:

“国忠啊,你一向对朕忠诚,严守宫廷秘密,守口如瓶。任命禄山为相之事,只是朕与爱卿私下讨论,并没有形成定论。禄山怎么会知道,对朕心生怨恨呢?爱卿久为宰相,难道不知道宫廷的规矩吗?为什么将还未定板的事情,私自泄露出去呢?是你把这件事情泄露给禄山,引起禄山不满怨恨的吗?”

杨国忠一听李隆基责问,心知不妙,急忙绞尽脑汁,思考应对之策。

想了一会,杨国忠突然暗自窃笑起来,心生一计,决定嫁祸于张家兄弟。

杨国忠故作冤枉,为自己辩解说道:

“陛下啊,正如圣上所言,此议是臣与陛下的秘密商议,他人都不知晓。安禄山又不是神仙圣贤,怎么可能知道呢?

愚臣私下猜想,这一定是宫中有人,故意泄露了消息,让禄山知道了。

圣上英明,知道臣一直在宫廷侍候,无暇出宫。臣与禄山,也因为时常政事意见不一,有些不睦,面和心不和,怎么可能泄露消息给禄山呢?

臣私下猜测,一定是张垍、张均、张埱兄弟,暗地里告诉安禄山的。

太常卿翰林待诏张垍,久在宫廷侍奉,负责起草陛下的这项制书。而张垍兄弟,与安禄山十分友善,交往甚密。

所以微臣私下猜想,一定是张垍兄弟,在有意无意之间,把消息泄露给了禄山。

不然,又有谁,会泄露宫廷秘密呢?”

李隆基听了杨国忠的辩解,怒气稍稍缓解,缓缓说道:

“爱卿的分辨有理!作为一个内廷臣僚,怎么能够违背朝廷规矩,与封疆大吏,私下交往,泄露宫廷秘密呢?”

杨国忠中伤张氏兄弟的话,击中了李隆基的隐秘心里。当初,太子李亨与节度使皇甫惟明等边将私交,就大受父皇李隆基的猜忌,最终掀起了一场大狱。

李隆基勃然大怒道:“张垍兄弟,朕对他们是恩宠太过了,居然心怀二心,私下结交禄山,泄露宫廷机密,真是令人愤怒。”

李隆基被杨国忠的谗言所惑,遂决定尽逐张垍兄弟,惩罚他们泄露宫廷秘密、交接边将的罪行。

天宝十三年(754年)三月,李隆基下旨,贬张均为建安郡(今福建建瓯)太守,贬张垍为卢溪(今湖南泸溪)郡司马,就连张垍的弟弟给事中张埱,也被贬为了宜春(今江西宜春)郡司马。

张垍兄弟受到杨国忠中伤,无辜受累,再次受到李隆基的不公待遇,都对李隆基宠信杨国忠兄妹,厚此薄彼,处事不公的所作所为十分怨恨,心里大不满意。

李隆基也知道张氏兄弟的这一些心病,也曾经想方设法,欲化解君臣之间的芥蒂。

不久,李隆基下旨,将张垍召还朝廷任职,再迁升为太常卿,但已经远离了朝廷中枢,不能够进宫侍奉皇帝,参与朝廷重要决策。

君臣之间的隔阂,依然没有化解。

8

天宝十五年(756年)六月十三日早晨,李隆基听闻潼关失守消息,心慌意乱地率领皇宫眷属,匆匆忙忙地逃离京师长安。

那时,只有左相韦见素、右相杨国忠、御史大夫魏方进等大臣官吏,随从侍奉皇帝,朝廷文武大臣多不至,李隆基的心里,非常失望怨恨,认为他们不够忠贞。

李隆基一行慌慌张张地逃难,驻跸咸阳时,李隆基心里十分忧虑,有些担心地问高力士道:

“爱卿啊,朕昨日苍黄离京,朝官不知所诣。到了今日,城中恐怕已经知道了朕御驾西行的消息。

爱卿认为朝中哪些大臣,会急急忙忙赶来追赶朕,侍奉在朕的左右,听从使唤呢?”

高力士小心谨慎地回答道:

“陛下,奴才以为,张均、张垍、张埱兄弟,世受国恩,又是皇帝的至亲至戚,必当先至。

房琯素有宰相的声望,一向深为安禄山所器重,而不被圣上重用,必不会急急忙忙前来,追赶陛下。”

李隆基叹息道:

“爱卿啊,事情未可预料。”

不久,房琯追到李隆基的身边侍候皇帝,李隆基非常高兴,就顺便问及张均、张垍、张埱兄弟的下落。

房琯一向与张家兄弟有隙,遂说道:

“禀告陛下,臣仓皇离京之时,亦经过了张氏兄弟的房舍。臣与张氏兄弟约定,一同前来,追赶侍奉陛下。

张氏兄弟均回答臣说道,‘已于城南取马去了’。观察他们的趣向,恐怕来意不切。”

后来,张均、张垍、张埱兄弟,果然没有紧紧跟随文武大臣,追上李隆基父子。

自此以后,李隆基对张均、张垍、张埱兄弟的不忠背叛行为,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,埋下了张氏兄弟家族覆灭的伏笔。

9

如今,安禄山的大燕军队,顺利占领了京师长安,张均、张垍、张埱三兄弟,没有追赶上李隆基父子,随皇帝父子南下西蜀,只好隐居于西京长安的家宅之中,潜藏行迹,努力避祸,心里彷徨不安,不知道何去何从才好。

安禄山当初与张氏兄弟关系尚好,于是派遣大燕使节,寻找张氏兄弟,并强行邀请张氏兄弟,入伪朝为官。

为了保存庞大的张氏家族一家老小的生命,张氏兄弟只好选择,投靠安禄山,苟延性命。

安禄山见张氏兄弟归顺,大喜,安禄山遂下旨,任命前朝宰相陈希烈,驸马都尉张垍等,为大燕朝廷的宰相,以笼络人心。

其他归降安禄山的大唐官员,如达奚珣等人,安禄山也按照他们的威望、才干、等级,分别授予了他们相应的官职。

就这样,陈希烈、达奚珣、张垍兄弟等,这样一些,曾经深受皇帝宠信的文武大臣、皇亲国戚,都先先后后归顺了安禄山。

大唐朝廷一些立场不稳的文武官员,见此情形,也纷纷背离唐朝廷,投靠了安禄山的大燕帝国。

一时之间,这个由叛贼安禄山所建立的大燕朝廷,声威和势力,震动了全国。

向西,大燕帝国军队威胁着甘陇地区;南方,压迫着江汉地区。大燕帝国统治的地方,已经控制了河东郡的一半土地。

然而,大燕帝国,上至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,下至普通的大燕官员将领,实际上都是一群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,没有远大理想、宏伟抱负的粗汉。

大燕帝国官吏将士,只知道烧杀抢掠,搜刮掠夺女人和财物,根本就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深谋远虑的策略。

攻克西京长安以后,雄武皇帝安禄山本人,首先就被意想不到的胜利,冲昏了头脑。

安禄山君臣认为,占领西京东都两京以后,天下大势已定,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大唐朝廷会有的反击。

安禄山急急忙忙,早晚操心的,就是思考如何享受皇帝的尊荣,过着享乐淫逸的生活。

就这样,大燕帝国君臣上下,开始沉醉在胜利之中。他们只知道日夜饮酒作乐,整天以抢夺财产,侮辱美女为乐事,根本就没有西上南下,追击李隆基、李亨父子的打算。

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糊涂颟顸的所作所为,最终才给予了李隆基、李亨父子一行,平安逃到西蜀、理兵朔方的机会。而太子李亨一行,向北逃亡,也没有受到大燕叛军主力的追击。

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君臣的颟顸糊涂、缺乏深谋远虑和骄纵大意的决策,给了大唐朝廷喘息和反攻的机遇。